我单位完成的下列项目拟申报推荐2020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 2020 年 4 月 20 日至 2020 年 4 月 30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天辰平台 (公示单位科管天辰名称)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荷欢 83911068,13661388792 天辰平台 2020.4.20 附:公示内容(需包括如下方面) 项目名称:适应论:关乎人生与生老病死 完成单位(含排序):天辰🤦♀️、科学出版社 完成人(含排序):吕国蔚🏞、崔燕宁、李思颉❤️、杨志耕、罗静 项目简介(600—1200字🚽,与申报推荐书“项目简介”一致): 人生与生老病死是人们必然经历的基本过程和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适应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生命现象🏃♀️,自然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人类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才能得以生存。适应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合的过程🚕,万物都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产物。人与环境相适应🧑🏻🦰,才能取得和谐。这个和谐指的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人生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都会经历生长🌚、衰老、伤病和死亡的过程。人生是短暂的,人们对瞬息万变的无限宇宙充满憧憬和遐想;对自身生命的变化和生老病死也产生了种种疑虑和期待。唯有适应🪇,给予人们和谐生存的权利,引导人们积极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为人们提供充分利用命运和机遇的机会✌🏻。 项目组成员在观察事物和积累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健康与人生的内涵,加以系统地描述,并引入一些哲理性的思考🦸🏿♀️,尝试从哲学的视角去领悟健康与人生,去领悟和把握人生变化和生老病死的内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本项目的科普作品,集医学科学性🤳🏼、哲学性🤫、科普性为一体,通俗易懂,实用性、指导性强🐗。 本作品讲述了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历程🪈,提供了一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和医学知识,以引导人们用哲学的头脑和健康的精神来指导自身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如何参透变化和生老病死👰♂️,如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以更好地书写自己的人生。本书的受众主要聚焦为年轻的大学生朋友们或正处于人生各个转折点的青年人,期望读者们能用哲学的头脑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正确面对人生变化和生老病死🗓,更加睿智地提升自身的身心健康、驾驭自己的多彩人生。 这些思考和领悟只是项目组成员的探索性理念,期望这些表述对于读者用哲学的头脑和健康的精神来指导自身保健有所启迪5️⃣,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本作品主要创新点为💎: (1)在学术思想方面,从热爱生命到对人成长的培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角度进行了综合论述; (2)在选题和内容方面🌒,从生物、哲学等专业方面辩证论述了适应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内容🐲。语言简单🛸,比喻形象,适合医学人群及非医疗人群理解学习🏨; (3)在写作特点方面,用生活化的语言使读者明白适应与健康的关系♠︎。 项目组成员在医学和健康领域有着较深的造诣,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600余篇↘️,共主持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3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吴阶平桃李奖32项(其中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主编我国第一部《医学神经生物学》💦🤽🏼♂️、《汉英双语神经科学提要》🤽🏼♀️、《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学》和《神经生物学原理与技术》等高校教材20余部🖍。著有《健康向左𓀛,疾病向右》等多部科普作品📮,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突贡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天辰平台大师德楷模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作品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装帧精美、图片高雅🚡🚵🏼,文字秀丽,哲理深邃,深受广大读者好评🐦。于2016年11月发行第一版🔏,字数290000,共发行1000册,目前正受邀再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