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临床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家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单位合作,借助北京原始创新成果、临床资源➕,建立人工智能支撑平台,推动人工智能诊疗、创新药物和数字医疗等产品的研发,加速创新药物、智能医疗器械上市,现公开征集“AI+健康协同创新培育”储备项目🤽🏿。
一、征集方向
方向一👩🏻🔬: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研发技术平台
1、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创新研发
基于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形成训练模型🧑🏿🦳,构建AI新药研发的新引擎,获得药物研发新路径。
研究内容🚴🏻:已具备针对药物开发用的核心算法,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药物实验设计,生成解析复杂生物和疾病问题并用于药物研发的新数据,研发药物模型,找出潜在的/被忽视的药用通路、应答机制,从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创建药物研发新机制、新路径。
研究目标:通过该技术路径获得新的药物靶点🚍,并获得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号🦔。形成的平台或技术产品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和竞争力,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执行周期🧘🏻♂️: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申报主体💂🤸🏻♂️:本市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和药物研发企业等。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2、AI赋能药物加速研发平台
围绕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创新药物研发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形成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加速研发平台🩻。
研究内容🤹🏽🤪:已具备加速药物研发用的核心算法和模型的技术,重点支持针对新的药物设计技术(算法),以及功能预测⚅、基因编辑设计、递送载体构建🏄♀️、自动化高通量筛选等药物加速研发平台,并进行验证和评价⏰。
研究目标:形成新药加速平台👩🏼🦲,有效推进新药研发进度,提高候选物筛选效率或推进成药性研究等。与药物研发企业形成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新药研发服务。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和竞争力,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执行周期: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申报主体:本市科研机构🪡、人工智能和药物研发企业等🧑🏿🎓。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方向五、人工智能中医临床诊疗研发
重点支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名老中医的诊疗思想、辨证逻辑和处方经验进行整合🈷️,建立数字中医临床辅助诊疗平台。
研究内容:基于前期已建立的中医诊疗数据集,已初步建立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和相关算法模型😝,进一步开展疾病、症状🕸、方剂、中药等关系研究,形成人工智能中医临床诊疗平台,并在一定疾病领域开展临床评价研究。实现与中医专家高度匹配的诊疗结果📙。
研究目标:建立人工智能中医临床诊疗平台,在一定疾病领域,形成人工智能临床诊疗解决方案,完成一定规模的中医临床验证。
执行周期:执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3年。
经费额度:非定额资助,原则上不超过400万元。
申报主体:本市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人工智能研发企业等,鼓励企业、在京科研单位、医疗机构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应具有研发中医诊疗平台的预训练模型🙏🏼,是相关主要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须提供发明专利证书)💕。
(方向二𓀐👨🏭、三、四校本部不能申报,已省略)
二👳🏿、申报要求和条件
(一)申报单位
1.本市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三级医疗机构、独立法人企事业单位等💑。申报单位为企业主体的,主营业务为医药健康领域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方向🤽🏻♀️,主要业务工作在京开展并扎根本市发展,承诺未来产品在京注册和优先在京生产🛟。
2.申报单位应具备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平台、产品研发的基本条件和足够的高质量数据集🐥;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和结构合理的专业团队;具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能力等。
3.申报单位需符合《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要求;近3年内在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课题)中无不良信用记录,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无不良科研诚信记录。
4.申报单位为企业的🙇🏿♀️,限申请1项课题,且作为承担单位在研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不超过1项🧑🏽🏭。
5.申报单位及参与单位为企业的🏃➡️,应提供相应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与科技经费比例不低于1:1🧑🏿🦳。
(二)申报负责人
1.申报负责人应为申报单位的正式在职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不良行为记录👵🏼。
2.申报负责人需符合《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责任主体信用管理办法》要求💇🏼👸🏼。申报负责人作为负责人承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课题原则上不超过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与课题数(含担任负责人的课题)原则上不超过2项。
3.申请负责人应在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前完成课题任务并结题;如负责人在课题执行期间跨越退休年龄,所在单位需提交能够按期完成课题的意见书🤽🏽,以保证课题顺利完成。
三、申报方式
1.采取在线申报方式。申报单位通过法人一证通登录“北京市科技计划综合管理平台-在线服务系统”(https://mis.kw.beijing.gov.cn/)更新本单位信息后👐🏻,通知申报人登录系统并绑定单位,选择对应的申报类型🧔🏿,完成实施方案填写并上传🟦,同时上传申报课题所需的其他证明性材料。
2.课题申报受理截止日期为2022年7月15日17:00。届时系统自动关闭。
3.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刘颖颖,010—62896868-862
牛亚静,010—62896868-816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6月22日